冬立

往事没言语,在皮下呼吸

我想写这篇东西很久了,心里憋着很多话想说,但是非常混乱难以整理,我也实在不想写成 SNS 上常有的“A对B怎么样,C跟B又怎么D了”这样控诉谁谁谁的文章。实话说,那样的文章我在高三的时候也曾抱着满腔愤懑写过,写完一看,行文内容会令旁观者一头雾水,所以我又一行行地删掉了。

在我整顿 SNS 之前,那样的文章真的很常被我看到,无非是热恋时如同珍宝的前度,在分手后被揭露是如何地人间失格。确实,我对前度的看法现在也只剩憎恨,但如果都摆上台面说,不免贻笑大方,若是引致对方也做出同样做法,那我的不堪也会被摆上台面。谁都不完美,但在吃瓜群众面前,哪怕你是守法的好公民,也会被判下罪不至此的责罚。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更多的只是记录自己的一段人生旅程,以及通过文字来祭奠一段值得怀念的友情。

我们相识在 2023 年的融雪之前,为了翻译一段游戏里的剧情而共同合作。我们喜欢的角色都比较类似,对日语学习也各有心得,因此也衍生了多多少少的讨论。不久之后,他便自发地搜索我的微博并且仔细阅读,我对此喜出望外,以为遇到了对我好奇,愿意了解我的人,便更多地和他交换对人生规划等等的意见。

包括我曾在本博客提到,系统地去学习翻译,也是出于他的夸奖和帮助。和他聊天,我可以分享不甚有人理解的我的很多兴趣,比如在我的 SNS 上少有人关心的游戏、动画、漫画。

直到 2024 年的深冬,他邀请我进了以他为中心的群组。我很高兴,以为这是被一个圈子容纳了,这对于朋友圈冰封五年的我来说像是一道裂缝里的阳光。在这里,我感兴趣的话题不再是那么的冷门,我终于得到了回响。

但不久,群里的一名可能是元老级人物向我发起私聊,似乎他也对我感到有兴趣,情感干旱的我更是如获甘露,又开始迎合着对方,试图发展出感情。

成功了,我们确实发展出感情,可惜是超越友情的感情。这个人,我愿称他为前度,我和他开始从天亮聊到天黑,从中国南方聊到西部,从文字聊到图像,从过去聊到将来。

可惜,我们太能聊了。在聊天持续到第 7 天左右,我已经挖掘不出自己身上的话题,我开始明白,我想要建立的关系,可能是来去自由的关系。在我发现了想和他分享的东西时,我才会找他,同理他也应当这样。然而他对我的抽离感到了相当的焦虑,仍在保持高频率的话聊,但是言之无物,甚至三两次地要我找话题。

我感到力不从心,我本只想建立闲时分享琐事、获取同感的朋友关系,于是我向前走了一步,向他确认我们的关系,如果只是朋友,真的不必如此形影不离。

于是我得到了模棱两可的答案,“再等等”,是的,我承认我的提问对于 7 天的感情来说实在太焦急,但我已经快要被这高强度的在方寸屏幕上的你来我往折磨疯了。

一天过后,在他再一次向我提出“找话题”的请求时,我委婉地提出了没话聊可以不聊的建议。在我看来,我的话语相当平静不掺杂负面的感情,但我认为他显然误解了我的提议,误以为我想退出这段关系,便对我说了一些发脾气的话。

在我还想讲道理的时候,他突然态度大变,开始道歉。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无论如何想坚持说完我想说的话。我以为把话清楚说出来就是沟通,可惜,沟通除了清晰表达,还需要清楚理解,而这时的他已经关上了心门,甚至像是怕我溜走一样,开始跟我明确关系。

可惜他遇到的我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尽管我已经满头问号,我还是对他的所有话都 say yes。

又是一天过去,我睁开双眼,开始十分恐惧他发来的消息,我承受不住他不断地索取爱,但我在一次沟通失败后,不敢再说清楚心中想法。最后我采取了我一贯的逃避伎俩,我卸载了通讯软件,把 SNS 上的互关取消,以便认真地理清我们的关系。

在我看来,我的行为只是打开窗户透一口气,但任谁看来,我的行为显然是不齿的,尤其是在他看来,我的行为是对他的威胁,他认为我是在用这段关系要挟他迎合我。可惜(这是第几个“可惜”了),我恰恰是不忍心让他强行迁就我,才放了他自由。

在我自发失踪的一天里,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一本讲解亲密关系的书籍,尝试科学的分析我们的冲突在哪里,我们还有没有未来。与此同时,我开始相当地怀念我们之间的话聊,但我又不断问自己,到底是喜欢这种短暂的快感,还是喜欢他这个人?

在我被思念折磨完之后,我重新打开了通讯软件。我设想过三种情况:1. 无事发生;2. 拼命寻找;3. 臭骂一通。可惜,是 3。

在那一刻,我对他的所有好感都消失了。是的,先失踪的我显然首当其冲,不该期望什么,但他发来的文字让我清晰地明白,我们都只是喜欢保持这种暧昧的快感罢了。

我对前度的想法在那一刻便斩断了,但令我魂牵梦绕的是我和朋友的情谊,因为我在被臭骂一通的同时,还被踢出了群组。

我实在无从了解群里的人是如何吃我的瓜,也不知道被我当成朋友的群主是如何在等不到当事人的我说话(并且也不主动联系我,我拉黑了前度但没拉黑他)便迫不及待地将我赶出朋友圈。也许我真的可怕、深不可测到令他不敢面对这个已经明确说过我们是“好朋友”的我。

就和我在 X 上说的一样,在这个漫长的夜晚里,让我辗转反侧的不是那个只有 7+ 天的短命鬼,而是我单方面以为能够进入他圈子的那位朋友。

从那之后,到今天大概也有半个月了。我仍能看到朋友的动态,他也在通讯工具上尝试再把我加回来。可惜,我想不到我们还能怎么展开话题,我想不到我要如何原谅他群里的一位把我踢出来的我不认识的谁,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数不清具体都有谁的吃过我的瓜的他的朋友们。

但是他的动态每次出现,我都会闪回到这段不堪的过去,于是我不断问自己,是否还应这样保持下去。神奇的是,我遇到一首歌叫《万一你是好人》,如同在开解此时此刻的我:

40 questions to ask yourself every year

1. 你今年做了哪些之前从未做过的事?

和家人解开心结;考 CATTI;剪 MV;野外露出(?)

2. 你有没有遵守年初时和自己许下的约定?

没有约呢,我没有目标。

3. 你身边有人生孩子了吗?

表姐之类的吧……这个问题很重要吗。反正人家就是比我早一年念高中,早一年念大学,早考进体制,早结婚,早买房,早生孩子。

4. 你身边有人去世了吗?

陪伴我 13 年的猫去世了,艰难地从自责中走出来了; 以及一个舅舅,走之前一个星期才见过面。

5. 你去了哪些城市/州/国家?

被家里人拉去参加了广西阳朔三日游,基本都是在坐巴士,天气忽冷忽热,吃了很多桂林米粉,最大的收获是看了很多短裤背心小男孩吧(?

6. 明年你想要获得哪些你今年没有的东西?

一个小男孩虚拟主播皮套吗(不是);自己的努力稍微有点回报吧(考试之类的)。

7. 今年的哪个或哪些日子会铭刻在你的记忆中,为什么?

2023.2.5 我的猫回到喵星的日子。

8. 你今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B 站粉丝从 300 增长到 900+,一年收益 700 元。

9. 你今年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有些失败失败到我都不想给它冠以“最大”的名号。

10. 你今年还遇到过哪些困难?

9 月开始到 12 月小病不断,感冒、长疮、股藓、唧唧痛。

11. 你今年是否生过病或受过伤?

同上。

12. 你今年买过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一堆周边吧。

13. 谁的行为值得去表扬?

挚友安慰我猫死掉不是我的错。朋友劝我放下助人情结,学会爱自己。

14. 谁的行为令你感到震惊?

和我聊了一年的天原来只是想看鸡。

15. 你大部分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Spotify、VPN、偶像梦幻祭 2、CATTI 教材、零食。

16. 有什么事让你感到超级、超级、超级兴奋?

抽卡出货!节省大量游戏货币!立绘穿得很清凉!

17. 哪首歌会永远让你想起这一年?

Mr.Children 的 I MISS YOU 吧,因为是今年发行的,而且气氛也很符合我今年的心情。

18. 与去年的这个时候相比,你是:感到更快乐还是更悲伤了?变得更瘦还是更胖了?变得更富还是更穷了?

快乐,我真的看了很多心理学、个人启发相关的书来开导自己。 体重没变。 富了一点但不多,我还没有工作捏。

19. 你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的是什么?

爱自己,多关心自己。

20. 你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少的是什么?

讨好别人,为别人的反应而惊心动魄,为了别人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21. 你是如何度过节假日的?

听歌、看视频、看书、玩游戏、自慰。

22. 你今年坠入爱河了吗?

没有。我希望找我私聊的人要么:1. 只在有话题的时候再来讨论,不要没话找话浪费时间;2. 直说我们要谈恋爱,那我愿意跟你浪费大量时间。

23. 你是否有讨厌某个你去年此时不觉得讨厌的人呢?

有哦。日久见人心吧,不过第一次见面已经觉得不太顺眼。

24. 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综艺:水曜日のダウンタウン,有搞笑,有创意,有深度。 电视剧:重启人生 动画:本来想说孤独摇滚,但那是去年的。今年的大多只看了一两集。

25. 你读过最好的一本书是什么?

仅限今年出版的吧?我在北京送快递,开头的纪实满足了好奇心,后半的思考十分细腻,语言平实、真挚,观点切实、深刻。

26. 你今年发现的最好听的一首歌是什么?

indigo la End 的 名前は片思い,很苦涩的自我开解。

27. 你今年看过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天气之子,无法挽回的失去、仅此一瞬的温暖、面对社会禁制的无力。

28. 你今年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是什么?

在茶楼里吃的全粤菜晚餐吧,好吃精致而且满足,仅限于吃,美好的回忆不包括餐桌上的话题。

29. 有什么是你想要且得到了的?

南云铁虎祭典服装的异色版;春川宙的泳装卡。

30. 有什么是你想要却没有得到的?

CATTI 的合格。哎,问题重复度有点高啊。

31. 你生日那天做了什么?

  • 一直不太喜欢发动态说生日了然后别人送来祝福然后我一个个回,感觉不到这项作业的意义何在,而且反而会猜忌没送来祝福的人,所以今年当天我什么都没有说。
  • 幸运地发现附近的蛋糕店开业促销。

32. 有什么还未发生的事,如果发生了,会让你的这一年变得无比满足?

是说后悔的事吗,我觉得我已经说过了。

33. 你会如何描述你今年的个人时尚风格?

暴露(划掉)休闲

34. 是什么让你保持理智?

书和音乐和白噪音。

35. 你最欣赏哪个名人/公众人物?

余华、吴青峰。

36. 哪个政治问题最令你有感而发?

考研人数负增长和考公人数增长(这不是政治问题吧)

37. 你想念哪些人?

大学的一切。

38. 在你新认识的人之中,谁是最好的?

感觉不如老朋友。

39. 今年你学到了什么宝贵的人生经验?

不要担心无法干预的坏事,要用行动去减少它发生的可能。

40. 能够总结你这一年的一句话是什么?

新冠阳性、童年伙伴离开、自揭疮疤、新的挑战、挑战失败。

今天是元旦假期的第一天,看了信息流上人们丰富的生活,比如逛漫展,我也心生羡意,想要找点消遣。但是在家里转了一圈,没有任何想做的事情,最后决定久违地写点东西。

话又说来,现在是写年度总结的好时候。不过我不打算写,因为这一年好像又是原地踏步,日日如是,没有总结的必要了。

不管是横道世之介、《我的事说来话长》的阿满,还是出现在杂志的零零星星的“无业游民”,他们都是生活圈里的明星。或者说,至少作为一种退路的象征,给正受工作所苦、被内卷到浪尖的人一些安慰和期许的。他们总能透露出一种自虐却自强的气场。

这其中,也有全力掌管家务和家庭经营琐事,能够无愧地为自己赋予“全职儿女”的 title 的人。至于我,则对做家务并没有太多心得,若是掌管财政方面我可斟酌一番,但那又只是抢了我妈的工作罢了。

那么我又是否做了“反卷斗士”,或是作为别人印象中被时代的洪流冲走的人而给他们哪怕一点点安慰和可以生出优越感的对照呢,我想也是没有的。

反过来说,我的形象大可能是生物钟倒转,窝在漆黑房间的被窝里,在网络上留下无关痛痒的足迹,准备好下一秒出门就被卡车带到异世界的社会寄生虫。

我能想到活着的意义,无非就在于有人需要我、有人记得我、我不可以被随意替代。最近比较让我欣慰的是,有在 b 站关注我的人,发来他们的年度总结,显示观看次数最多的 up 主是我。这让我感受到活着的意义以及来自社会的欢迎了。

只可惜,我在 b 站的经营离不开搬运和“盗录”,即便是挖空心思做了很多翻译和剪辑的工作,最后还是走进“我参与得越多,播放量就越低”的怪圈。只是,就算反响寥寥,按照自己构思亲手做出满意的作品,才是能给我最大成就感和自主感的事情。

我现在仍然只是跟随心里所想做事,期许某一天能看到生活的出路,尽管我所做的可能跟所谓的“工作”无甚联系。我还是无法适应,甚至是畏惧以办公室工作为代表的所谓分工合作。我就是想要主导甚至是参与到一件工程的所有环节里,我就是不想在界定每个人的责任、踢皮球上面浪费时间和心思。

不过最近让我心情急转直下的,恐怕就是 CATTI 日语翻译考试的结果了。虽然我在考后表示过不过都无所谓,但走到这一步我才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看得开。

不及格这件事,我没有借口,无非就是复习和练习不够充分,但我问心,这已经都是我所能尽到的最大的努力了。可是,看看那么多三战、四战才通过的人,我作为一名业余中的业余,想要一次就通过,是否又有点异想天开了呢。

让我更受打击的是,自从四年前的日语能力考试 N1 以来,我就没有再在任何考试里及格过。无论是考研、考公、考编。我以为只要回归到我最喜欢的日语考试上面,我就可以至少收获一次合格的成绩,让一些阴影从此散开。

只能说,我选择的挑战实在是太难了,这样的结果是顺其自然的。到头来,谁都没有错,我心中的不甘和愤怒根本没有可以发射的目标。阿德勒心理学上说,生气只是你想要摆出生气的姿态罢了,其实对任何事情,人都是可以做到心平气和的。但我现在能做的不过就是无力地捶胸踏足、怒其不争罢了。

像 X 和微博上为我定制的信息流有多不尽人意,我已经抱怨过无数次了,加上最近我又计划培养阅读的习惯,因此如何整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节省沉浸于被动接收信息的时间,成为我时常思考的内容。

其实在我第一份工作之前,我对X和微博的依赖并不深,也主动看了很多书本。但在工作之后,我便恢复了对推荐信息流的沉迷,并且不再看书。因为在极度消磨身心的工作之后,我没有剩余的能量去主动获取信息,只喜欢被动、没头没脑地、长时间地接受信息,期望能幸运地获取到微小的新鲜感。

这跟短视频的流行是一样的原理,人们喜欢这种不断刷新带来的未知的惊喜感。我曾十分反感沉迷着一刷一个短视频的人,但转念一想,我的 B 站首页是双栏排布,一刷差不多8个视频,实际上比抖音之流更狠。

直到我发现,这样子不行,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我接收到的信息全部如流水划过荷叶一般不留痕迹。我的信息流上充斥了许多不值一提的所谓热点,网友们如何讨论,到头来不过是情绪的倾泻,无法引起有意义的思考。

我尝试不再使用它们,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十分在意和我相似的人们最近的动向如何,他们发现了什么新鲜事物,这是我寻找适合自己的新事物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社交平台一刀切的做法不可行,只能依靠自己不断进行标记以调整平台的算法。实际上,当我在刷新推荐信息流的时候,我会切换到一个节能省电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会想到主动去进行标记反馈,这个行为是反直觉的,但为了更好的推荐,又不得不做。

那么放弃推荐算法,自己建立列表的做法如何呢。我也尝试了一两周,但是列表里的内容实在太少了,再多加点人,又一不小心多出很多内容,因为大多数人的更新频率不见得是保持稳定的。而推荐信息流的随机性可以减轻我对漏消息的焦虑,因为漏掉的消息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冒出来。

说完社交平台,就是RSS了。我的阅读器里还是订阅着很多博客,尽管也有很多再也不会更新了。至于订阅一些资讯平台的内容,我也尝试过,但是更新频率太高了,而且有关的无关的都一股脑塞进来。那么,把频率过高覆盖范围过大的去掉之后呢,那就不剩什么了,对我来说没有为此而持续关注的必要。

虽然我对新App,新书影音,新游戏感兴趣,但这不代表我要第一时间接收到它们,我完全可以在朋友们都体验过并且推荐过之后,再自行搜索了解。这是社交平台少有的好处之一,朋友们的体验是真实的,他们的选择也更符合我的倾向。

至于微信公众号(机构号),每当有热点出现,我就能看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情发表相同的看法,而且这个热点说不定过两三天就灰飞烟灭,在时间的长河中掀不起波澜。对于社会热点,我的想法是看杂志。杂志出版频率不高,而且撰稿门槛显然高于网文,撰写的角度也更多元。如今微信读书也准时上架了比如《看天下》之类的杂志,对于关注真正重要的热点事件和社会议题来说非常方便。

接下来聊聊输出。我比较欣慰的是自己从小就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尽管博客更新的频率飘忽不定,但心里一旦想到什么就要记下来,这个习惯还是很牢固的。只不过,最近我面对了两个问题,一是我有必要公开发布吗,二是我要如何回顾和总结我的想法呢。

我写作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分享,每次写作我都会想象着有听众,我的动力也大多来源于此。只是一旦在网络上发表东西,我就不免陷于反馈的泥沼,这使我在写作之余萌生多余的感情,即反响寥寥的失落,以及别人写的屁话为什么比我受欢迎的嫉妒。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可以尝试扩大受众,发布到更多人看到的地方,但这显然不符合我低调的为人,而且我恐惧看到一些缺乏修养的评论者的回应。

因此我想到的另一个解决办法是,不急着公开发布了。在这之前,每当我有好的想法,我都得先选择一个听众倾向相符的平台,然后绞尽脑汁选择大众听得懂的词语描述感受,很浪费时间;而且有的想法,甚至因为我觉得不适合我建立的账号人格,或是与主流价值观不符,而被我丢弃。

其实不管好坏,先记下珍贵的想法大于一切,因为你不知道,这可能会成为未来某些考虑的参照,可能会成为人生某段不可多得的时期的写照。

在本地进行写作,我的表达就可以随意很多。用标签进行分类过后,当我想在博客谈论某一话题时,就可以酌情提取出这些想法进行整理,也可以在某个时间点进行合并的发布。flomo这类卡片式笔记,还能帮助我定期回顾自己的想法,而社交平台通常没有这样的功能(除了微博和QQ空间有“去年今日”),写了就丢了。

只是我最重要的博客,现在还是一个不甚稳定的状态。之前依托Notion搭建,但使用反代或重定向的效果都不太令我满意。最近的尝试是暂时在此定居,原有的文章保留在Notion,除了因为搬过来太麻烦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我想在两个博客之间划出界限,在新博客进行以前比较少有的积极、客观、理性的思考(但愿吧)。

偶尔会遇到对游戏机吃灰或是“电子阳痿”感到焦虑的人,在我看来倒是有点不可思议了。尽管游戏也可以是一种值得深入考究的艺术,但同时也只是娱乐的一种。娱乐的形式并不重要,自己高兴就行,重要的是分配出可以娱乐的时间。只要有时间,看电视剧电影,听音乐,刷手机,睁着眼睛发呆也是娱乐,倒是不必拘束在玩游戏上。

诚然,游戏有很多,单是 Switch 平台上的已经足够一部接一部玩不停,但这不是逼迫自己玩游戏的理由。就算在任天堂第一方游戏的范围内,也不是每一部都值得玩,只在出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的时候再花时间便是。连感兴趣的作品都不想玩的话,那我只能说那不叫感兴趣,或者说好吧这就是电子阳痿,但也就这样了,不玩就是,发展成焦虑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我,也只是在关注的作品出来了,或者信息流里经常看到的作品,会去了解一下,合适就玩。其他时间里游戏机也是吃灰的,这听起来不值当,但游戏机本质上是为了带来娱乐,我在能娱乐的时候充分娱乐了,再去玩没意思的作品就不是娱乐了。


长时间坚持做的事会成为习惯,这个原理在我身上并不是全都奏效。几年前参加了阅读打卡的活动,每天需要阅读固定的时长,就这样打了半年卡,也没培养出读书的习惯。这也和上面讨论游戏的问题类似,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书,我可以废寝忘食地看;如果遇到合口味的作家,我可以一本接一本地看。但是,看完之后,我就找不到下一本了,面前留下的就只有一些兴趣缺缺的书籍,以数量来说要永远看下去绝非不可能,但就是,没必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最后的效果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远不如只看某些能触动自己的书。

自己在社交平台上关注的人、自己所处的圈子里的朋友,在兴趣口味上当然有共通,因此从信息流里寻找下一个值得投入时间的作品,我觉得十分有效。比如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游戏,我大多是从信息流里获知的:或是有人真情实感地写下评价,或是多个朋友分享了同一个作品的截图、摘录。但我今天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是,我从来没见过和书相关的帖子。也可能是有,但远不到能让我注意的程度。总之,这个现象倒是需要留意了。


只不过最近,也许是准备翻译考试的影响,我开始觉得自己文笔的不足很明显。其一,翻译要求简练,而我的文字很多都陷入冗长定语的泥沼中,或者是加上很多不必要的、用来调整语气的词语;再一个问题就是单调,在表达相近意思时常用一模一样的词语。比如“虽然……但是……”,在需要转折的时候,我几乎不会用到这以外的词;而我似乎也很喜欢写出转折关系的句子,也许是因为,我的思考方式总是要考虑相反的一面、总是喜欢补充细节,但在读者看来就会很疲劳了。

说到用词雷同的问题,我还发现自己很喜欢用“本质上”、“不过是”这类揭示本质的提示词,有时我自己返回去看都觉得烦了,我到底是懂得多少,才会把事物的本质都看透了,只是我本人习惯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罢了。

而当我读到一些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时,我感到很轻松,他们的用词很简洁又准确,句长也适当,语气也统一。但我实际上只读过很少的这类作品,我更多读的是外国文学,以及为了学习而读的外国引进的教材。他们的问题显而易见了,就是翻译腔,当然,这些书不会犯初学翻译者的错误,但是外国人思维的行文,所带来的不自然的语序,以及多余的语气修饰,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的。更不必说一些不太热门的著作,有人翻译已是万幸,何从要求译者的水平。

所以,多读中国人,特别是没有受到大量翻译著作影响的年代稍早的作者的作品,变成了我最近的一个计划内容。只是实行起来并不简单,人们大多喜欢用“碎片时间”进行自我提升,但对我来说艺术作品只有两种欣赏的方法:一是一刻不停地一口气看完;二是走马观花,味同嚼蜡。对于我,不存在能快速沉浸,之后快速脱身的所谓碎片时间。

想来想去,也只有先找到感兴趣的作品了。当然,还有去读写作技巧相关的书籍这条路,只是我个人觉得这么做有点程式化了。

上次文章之后,花了很大力气尝试让自己朝积极的心态改变,虽然出门和运动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但至少学会丢掉那些容易令我钻牛角尖的消极臆想了。而且一些多余的消遣时间的方法也出现了,比如把博客又从 Notion 搬了出来,以及自建 Fediverse 实例。

但是该选择什么路该从事什么倒是不太明朗,虽然我明白该放松心态静静等待时间给出答案。这期间为了转移在游戏之外过剩的时间,我看了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偏向心灵启发、治愈类型的,比如《我的事说来话长》里面家里蹲 6 年的主角的故事,至少让我明白蹲个 6 年也不会怎么样的道理(?

只是最近,迷茫不安的感觉又回来找我了,辗转反侧了几天,只会怪自己没用,只会害怕未来。

直到几天以前,心血来潮地为我推的虚拟偶像团体剪辑视频,把吃灰了三年的 PR 又捡起来学习和使用,我重新认识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原来是这么地令我高兴和有成就感。

剪好的视频发布之后,我感觉不太够,就又把原本日语的歌词翻译成中文。过了不久,一位网友称赞了这份作品,并且随口问了一句:“你翻译得这么好,为什么不试试做这一行呢?”(大意,可能掺杂了我脑补的成分)

是啊,为什么我不去做一名日语翻译呢?其实这样的尝试我也曾有过,就是寻找一些翻译的兼职单子,但是门路不好找,而且我其实并没有学过翻译的知识,结果又灰溜溜逃跑了。

那么,我去学不就好了,是的,虽然上学的时候只听过数次翻译课程,但那位老师的指点至今仍留在我心间,我其实是对学习翻译的知识相当感兴趣,只是一直以来误以为被时间追逐的心态使我从未产生过认真去学习的念头。


那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呢?朋友推荐我考翻译的硕士,其实我在第一次考研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但是因为学费需要超过两万元一年,我就把目标改到看起来更能赚钱的交互设计专业上了,这确实是我做过最错的选择。

而朋友告诉我,其实不是所有学校都要敲诈两万元的,东北和西部的大学只需要一万元以内,而且如果成绩排到前列,可以拿大量的奖学金。这样的话我不仅可以省下学费和住宿费,甚至可以电表倒转,赚到钱用。

认真考虑后我明确了这个想法,确实,现在的我不想再去所谓双一流学校和人抢破头了,而且比起惊险上岸拿个末位(甚至被淹死),有规划地安心上岸拿个前排也不失明智。


阔别三年又再考研,很多形势都已经大变样,我当年留下的认知已经起不到太多作用。第一个问题是这间大学的真题和参考书目都是空白的,也没有人当菩萨分享出来,全部都揣着等着卖钱。

而作为半个正版卫士的我,从来不留意一些网盘搜索的门路和技巧,所以一些本能免费到手的昂贵原版书和盗录培训班视频,我都找不到,不过这都不是大问题。

只是在飘飘然了两天后,我的脑子冷静下来,开始问自己有必要考研吗。

其一,我感兴趣的是日语翻译,但若是我考研,我就要再花时间多学莫名其妙的政治和百科知识,我对这些东西没有一点点兴趣,而且又要额外找它们的资料和进行时间规划。

其二,离开校园生活三年有余之后,我还有那样青春的身心去应付开学的逼事以及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以及去适应完全崭新的土地上的人文和天气吗。虽然我不时会在睡觉时梦回学生时代,但这不代表我真的能和想再适应一次学生生活。

其三,我需要先学会翻译的知识,才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如若我都先学会了那些知识,那我觉得我读研是为了什么呢(?

倘若不考研,单纯自学,没有一个目标的话,我很难检测自己,别人也很难衡量我的水平。

这时我留意到了全国翻译从业人员等级考试(CATTI),是的,通过这个考试,我就可以只学我感兴趣的日语翻译,然后通过证书来证明自己的水平了。皆大欢喜,皆大欢喜。


现在正在啃翻译的教材,预料之外地其实还比较津津有味,看了里面写的才发现自己以前做字幕是没有技巧,纯靠耐性,所以非常吃力。想起来 N1 的时候也是,学友备考都如临大敌,我倒是觉得题目很有意思,当然不是觉得简单,只是觉得日语这门语言很有意思罢了。INFP 有学习第二三语言的天赋,希望能在这发挥作用。

顺带一提,当时间都被分配给备考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此前大部分时间都被游戏夺走了,在玩游戏的时候,我基本可以逃避现实,不再思考人生,所以难免只能在人生的原地上打转,加上游戏里真的很多任务要做让我无法脱身,如果经此一事能让我脱离它们的魔掌的话那是最好的。